要让“脸生干部”变“脸熟”   分类 :  2017年11月20日 05:09

00301662226_d25a84b7.jpg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全面增强执政本领,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,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。最近出版的《半月谈》杂志,则列举出了“脸生干部”的三大表征,并指出部分基层“脸生干部”已经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掣肘,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破解。

  杂志列出的“脸生干部”的三大表征分别是:“三门”干部不熟悉基层,群众不熟悉基层干部,工作出不了机关。有些干部从家门、校门直接进机关门,即便从小在农村长大,对农村的情况也未必完全了解,至于那些一直在城里长大、之前又与农村没有交集的干部,和群众在一起时话都不知道怎么说,就更别提去做好群众工作了。不知道怎么做群众工作,又因为事务性工作太多,有些干部很少下基层,甚至索性不下基层,别说是群众不熟悉这些基层干部,即便就是很多村干部也不认识他们。这样的局面之下,工作出不了机关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  不大熟悉基层、基本不懂群众,虽然工作辛辛苦苦,但在群众看起来又是衙门作风,这样的干部队伍不是合格的基层干部队伍,这样的局面也不是理想的基层工作局面。“脸生干部”多了,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就远了,这就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。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,要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,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,就必须要把“脸生干部”变“脸熟”。

  让“脸生干部”变“脸熟”,可以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有所侧重。很多乡镇干部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,他们了解农村、了解农民,农民也拿他们当朋友、当兄弟,这些人做起群众工作来得心应手。但是,这些干部往往学历不高,年龄也不占优势,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常常不被列入考察范围。针对这样的情况,可以适当进行破格提拔,让那些工作经验丰富、工作能力突出的“老基层”,有更为广阔的施展舞台,这对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大有裨益。

  让“脸生干部”变“脸熟”,还要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。因为不知道怎么和老百姓交流,一开口就让人觉得是在打官腔,自己说的话老百姓听不懂也不喜欢听,所以有些干部就不下基层、疏远群众,这显然是不可取的,是典型的“鸵鸟思维”。越是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做,越要多研究多学习,跟着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多下乡,看看他们和群众在一起时怎么说怎么做,同时根据农村群众的习惯和特点,不断改进自己说话办事的方法,这样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,就会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。

  和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,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群众看见你不再说这是哪里的干部,而是亲切地和你打招呼“兄弟,吃了吗?”,这就是把“脸生干部”变成了“脸熟”,这样群众工作本领就是增强了,开展群众工作就不会束手无策,基层群众工作就能打开新局面。(高永维)


分享到56.3K